芒種,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是干支歷午月的起始。這個時節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適宜谷類作物耕種。時至芒種,晚稻等谷類作物該種了,農事耕種以這一時節為界,過此之后成活率越來越低。
氣候特征
從降水的季節分布狀況來看,我國的南方地區屬典型的雨熱同期。芒種節氣,我國北方地區尚未進入雨季。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稱“七下八上”)是我國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的雨季;而西北地區由于深居內陸,距海遙遠,成為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區。
節氣農事
芒種的氣候特征是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這個時節適宜水稻播種。從芒種開始一直到大暑,都是一年中萬物狂長的旺季。芒種是很忙的節氣。到芒種節,我國從南到北都在忙種了,農忙季節已經進入高潮。“芒種忙,下晚秧”。
民俗活動
農歷農歷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有迎花神,也有送花神,一迎一送。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節氣文化
七十二候”是我國古人根據黃河流域的動物、植物以及其它自然現象變化的征候等編寫而成,用來說明節氣變化,作為農事活動的依據。它以五天為一候,一年共有72候,為與24節氣對應,規定三候為一節(氣)。72候的“候應”包括非生物和生物兩大類。
江蘇華辰針對農業現代化、科技興農戰略、綠色品牌戰略等現代化農業發展,以黨在十八大報告中強調“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推動形成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良好格局,傾力打造農業類主題科普館,為農業現代化科普提供一份力。
▲農業主題館案例
今日亦是世界環境保護日
2021年主題:生態系統恢復
(Ecosystem Restoration)
2021年“世界環境日”的中國主題: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及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提出“為了這一代和將來世世代代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口號。
2014年4月24日,中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每年6月5日為環境日,從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它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了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向往和追求,也是聯合國促進全球環境意識、提高對環境問題的注意并采取行動的主要媒介之一。
江蘇華辰針對生態環境、低碳環保、綠色生活以及宜居生態推出低碳環保主題館、宜居生態主題館等,介紹宜居生態的概念、智能家居、綠色低碳生活以及宜居生態對居民的影響等方面的內容。
江蘇華辰通過高科技技術呈現出宜居生態的概念,通過高新技術的展示、互動、體驗等方式,引導人們深入了解宜居生態對居民的生活環境、衣食住行等等的積極影響。
生態類主題館緊貼于百姓生活,普及宜居生態的知識,引導廣大群眾科學的認識宜居生態房產的優勢。江蘇華辰利用現代各種高科技技術解決方案并與現代完美的空間藝術設計,使之達到國內一流展館水平。
芒種&世界環境日沒有地球的健康就沒有人類的健康
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是在保護人類的生活
維護好環境讓芒種更熱鬧讓世界環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