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館建設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當今世界,全國范圍的科技革命和創新浪潮洶涌澎湃,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更新換代的周期越來越短,科技與經濟、文化的一體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綜合實力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科技的競爭,誰擁有了先進的科學技術,誰占領了科技創新的前沿,誰就掌握了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動權。
一、科技館建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
科普的經濟功能主要表現為它對第一生產力的轉化、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1.現代社會生產力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硬件,即物質形態的生產力,如工具、設備等;二是軟件,即知識形態的生產力。科學技術不僅構成生產力的硬件部分,更重要的是構成生產力的軟件部分,也就是知識部分。科學技術這種知識形態的第一生產力,必須與生產力的兩個基本要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結合,科技與生產資料的結合即產生新的機器、設備和工藝;科技與勞動力相結合即必須通過推廣、普及、教育等工作,使科技為廣大勞動者所掌握,變成他們的智力、技能并創造新的生產資料,才能在實際生產中發揮作用,轉化為直接生產力。
2.通過科普促進科學技術與經濟緊密結合,既有利于促進新興產業的形成,又有利于使傳統產業得到改造,有利于實現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獲得新的經濟增長動力,還可以進一步刺激需求結構的變化,從而拉動產業結構的變化,使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升級轉化。
3.經濟建設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科普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科普宣傳促進經濟發展從以單純經濟增長為目標的發展轉向經濟、社會、生態的綜合發展,從有形的物質資源推動型的外延式發展轉向無形的信息和知識資源推動型的內涵式發展,對改變傳統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征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實現低投入、低消耗、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對提高經濟效益、保持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4.科普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載體
從科學技術自身發展和演變的歷史軌跡來考察可以發現,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著一個由外生變量逐漸向內生變量轉變的復雜動態過程。在這一轉變過程的前后兩個階段,科技的經濟功能又有不同的表現。
科學技術利用科普的廣延性和外滲性特點轉變為物質形態的生產力和知識形態的潛在生產力;物化的生產力是具有一定科學素養的勞動者和通過科學技術進步被改善了的勞動對象;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勞動對象的改變進而優化了生產力結構。
5.科普是科學技術應用到生產中的重要途徑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指科學技術對生產力要素的影響。科普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承載階段,是通過對勞動者科學技術的普及過程,提高勞動者素質。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夠帶來生產工具的革命,這時的生產工具只能為少數發明創造者所掌握,技術的擴散憑借科普的手段逐漸為勞動者所掌握。
二、科技館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科普為社會、經濟、文化的良性循環提供潛動力支撐。科普的實質是為了提高公眾的科學文化水平,滿足人們物質、文化和精神的需要,改善社會、自然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包括所從事的學習、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宣傳科學思想和弘揚科學精神的過程。科普的效果是一種綜合性的效果,具有滲透性、廣泛性、深遠性。科普是通過科普行為系統展開的社會活動。科普行為對個人、組織、大眾發生作用,使其相應的技能、素質、觀念、行為等發生改變,進而對人類所處的環境產生影響。科學素養的高低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成正相關,也與個人文化水平和收入狀況成正相關。
總之,科學技術通過科普的系統性、滲透性、廣延性等特點,把科技轉化為物化的生產力和潛在的知識形態生產力,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動力支撐。
江蘇華辰教學設備有限公司,座落于敬愛的周總理故鄉“江蘇省淮安市”,公司占地面積3萬余平方米,注冊資金為1018萬元人民幣,本公司為國家教育部指定教學用品及儀器等產品的大型生產經營企業,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主要生產和經營理化生實驗室成套設備、多媒體教學設備、語音室成套設備、校園廣播系統等現代化教學用品。曾榮獲“江蘇省科技工作先進單位”和“質量、信譽雙保障示范單位”等榮譽稱號。
相關閱讀:數字科技館建設
江蘇華辰 ∣一個有用的公眾號
歡迎關注江蘇華辰科技館展品微信公眾號,以便獲取最新展品介紹,還有紅包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