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黨中央對宣傳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出的一次重要部署,關系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實里走的大局,關系鄉村全面振興和培養時代新人的重任,關系徹底打通群眾工作“最后一公里”目標的實現。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空間特性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一種具有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屬性的公共空間,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間的一種創新形式,其本質屬性是政治性、教育性、公眾性。
政治性,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功能屬性。作為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具有典型的政治性和意識形態性,是國家意志在公共空間中的呈現,通過空間形態、功能、氛圍及其中的活動、符號,不斷推動著國家政治目標的實現。
教育性,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價值屬性。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這一價值的實現主要依賴規訓、教化、實踐三種方式,即,從空間形態、鄉規民約等方面實現規訓目標,從空間的價值導向、情境創設、氛圍營造等方面實現教化目標,從空間事件、實踐活動等方面實現實踐目標。通過以上三種方式,增強民眾自我教育意識,不斷提升社會文明素養水平。
公眾性,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自然屬性。公眾性是公共空間的生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以人民為中心、以共享和參與為標志的公共空間,它創造了一種公共化的意識形態敘事方式,建立了一種富有公共魅力的社會關系平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重要使命、價值內涵、組織形態深刻體現了其公眾性旨歸,建設布局、功能布設、實踐導向集中體現了其公眾性功能,教育內容、公益服務、志愿行為直接體現了其公眾性要求。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時代功能
事物的本質屬性決定其組織功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政治性、教育性、公眾性決定了其突出的規訓功能、教育功能、實踐功能。
主流意識形態的規訓功能。主流意識形態要有效地轉化為人民群眾的觀念意識,離不開列寧同志強調的灌輸方式。從教育內容來看,黨的創新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觀念、村規民約等需要依托文明實踐中心以灌輸的方式進行集中教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主體、傳播平臺、規訓場域,要引導人們深刻認識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制度優勢,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國家富強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以堅定的信念、真摯的情感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一以貫之進行下去。
培育時代新人的教育功能。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持續不斷地加強宣傳教育。無論是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青少年“三觀”的教育,還是公民道德、文明素養、鄉村“三風”的教育,都必須要通過正確有效的宣傳教育方式才能達至人的心靈深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匯聚了豐富的時代新人培育要素、資源和條件,能夠以春風化雨的行動、發人深省的活動、潤物無聲的氛圍,使民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洗禮、得到教育。
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功能。“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精神文明觀念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實現內化、固化、轉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場域,空間中的人、活動、環境是精神文明實踐的基本要素,構成了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主體、實踐紐帶、實踐對象、實踐環境。個體及群體的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需要實踐檢驗,文明實踐中心的實踐能夠檢驗人的價值觀念是否正確、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文明實踐中心能夠加強民眾的精神聯系,促進精神文明實踐共同體的形成,進而推動社會文明的整體進步。
規訓、教育、實踐,是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結構和教育形態,也是運用公共空間開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向度。因而,規訓功能、教育功能、實踐功能具有內在邏輯性和整體性,統一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建設和營造實踐中。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建設理念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要響應黨中央的號召、順應新時代的要求、呼應人民的訴求,其建設理念、方向和路徑應圍繞其空間特性和主要功能展開。
加強空間教育性的營造。一是發揮集中教育方面的優勢,用文明故事、道德資源、生活素材建立富有“共通感”的空間教育意境。二是喚起人們對精神文明內容和意蘊的共鳴,著力挖掘并固化文明實踐的意象要素,凝練地方文化的意象內涵,持續鞏固民眾的意象體驗。三是構造別具傳播力的空間符號,“象征符號與儀式都是社會認同與社會動員的方式”,因此要將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內容轉化為大眾化、視覺化的空間符號,創新運用媒介系統、視覺手段、藝術形式建設文明標志物,建設雕像、裝飾、圖標等空間標識點。
加大空間公眾性的生產。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應不斷地生發公眾性、保護公眾性、強化公眾性。生發公眾性,即是要推動設計主體、投資主體、建設主體的多元化,從結構設計到功能設置都要促進公眾性的生成。保護公眾性,即保證可達性、開放性、平等性,增強文明實踐中心在時間、空間、感官等方面的可接近性,提高空間管理、服務對象、實踐活動的開放性,維護個體和群體的平等權利。強化公眾性,要推動民眾參與和共享文明實踐中心,廣泛深入地組織公眾性實踐活動,以及注重教育內容的通俗化親近性,引導民眾積極、有效地參與其中。
加快空間實踐性的創新。創建面向實踐的融合平臺,組建“新時代網絡文明實踐中心”,將文明實踐中心與文明實踐所、站、基地融會貫通。建立平臺和終端貫通機制,打造實時智能的文明供需平臺,推動文明實踐供給側和需求側精準對接。強化“線上線下”相融機制,推動實體空間網絡化,將“線下”的日常文明觀念和規范轉移到“線上”;推動虛擬空間實體化,將網絡空間中的教育內容轉化為現實空間中的模擬場景、實踐情景、教育情境,引導民眾主動踐行文明觀念。
推薦閱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什么?如何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