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館設計有哪些原理?設計原理決定事物的走向和性質,突出表現古代科技成就背后的科學原理和技術知識。探索科技館設計原理,就要從科技館的職能、目的,從科技館是什么,為什么要建等最基本的方面進行探索。
作為探索和嘗試,提出科技館設計三條原理:(1)科技館姓“科”;(2)科技館的主人是孩子;(3)科技館要寓教于樂。
1.科技館姓“科”
科技館的任務是通過組織實施科普展覽及相關的社會活動,傳播科學精神、思想、方法和知識,激發公眾對科學技術的興趣,滿足公眾親身體驗和主動學習科學技術的需要(《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建標101—200)。科技館姓“科”,是科技館的任務要求,也是題中之義,構成科技館的身份識別,如果不姓“科”,也就不叫科技館了。
科技館姓“科”,是從科技館定義直接引申出來的。但越是最基本的卻往往越被忽略。在現實中,存在這種現象:當一個科技館規模小、更新慢、去的人少的時候,人們對科技館多少還有些知道是干什么的,以后擴展成大的,去的孩子越來越多,在人們的印象中科技館竟跟“游樂園”有些相同了。館內有空調,好玩的東西多,把孩子朝這個免費的“游樂園”(國內的科技館大多對未成年人免費)里一放,大可省去看孩子的麻煩,不少人就抱著這樣的心態把孩子帶到科技館的,有的科技館又有意無意地迎合這種心態,把科技館做得“更好玩”,更吸引孩子。科技館蛻變成游樂園,是在“科技館是什么”這種最基本層面上出現了問題,換句話說,它違背了科技館姓“科”這一基本原理。
科技館姓“科”,指的是內容姓“科”,內容對公眾有科普作用。有的科技館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電子游戲廳,里面的展項或游戲是通過科技手段實現的,便被認為姓“科”而堂而皇之地進入科技館。這顯然站不住腳。毒品制作也利用了高科技手段,但毒品不姓“科”,反而還是有害的東西。姓“科”不姓“科”,關鍵是看內容。好多科技館在“虛擬”上做文章,虛擬足球,虛擬臺球,虛擬乒乓球等。通過虛擬讓觀眾感受一下現代化科技魅力未尚不可,但展示的太多,性質就變了。關鍵是看展項的內容和目的。如果展項的內容實際上是讓孩子玩與科普教育無關的游戲,那么這個展項即便實現的技術再高級,它也不姓“科”。再例如,科技館4D影院應該是用來傳播科學知識等有益內容的,如果僅為了吸引孩子放映血腥的槍戰片,就跟本旨背道而馳,跟“科”遠遠沾不上邊,更談不上姓“科”了。
科技館能夠吸引住孩子,讓孩子感興趣,是好事,但不能忘記科技館神圣的職責,不能忘記科技館姓“科”。
2.科技館的主人是孩子
據一項全國性調查,到科技館的成年人與孩子比例為2比8,而僅有的20%成年人當中,還有八成是陪孩子來的(“首屆中外科技館發展網絡論壇很有技術含量”,王中亮)。由此計算,真正來科技館的成年人僅占總人數的4%。可見,名義上科技館面向的是公眾,但實際上孩子占了絕大多數。成年人數量遠遠小于孩子,國外也存在這種現象。這或許由科技館固有的天性決定,相對成年人科技館更適合孩子。對于成年人還有許多其他方式供選擇,如通過網絡。就目前科技館還遠遠未能發揮其應有作用,在科技館建設也存在資金和技術問題的情況下,一個中小型科技館如果能做到讓孩子滿意,就已經是一個優秀的科技館了。就當前情況看,科技館只有孩子設計具有其合理性,因為這樣僅付出20%可以滿足80%的孩子,余下的20%成年人卻可能要付出80%的努力。科技館只為孩子設計,可能傷害了一些完美主義者的感情。但現實情況就要求我們這樣做。“先讓大多數人滿意起來”,再考慮帶動其他人滿意起來。
所以,科技館的主人是孩子。科技館要明確首先為孩子設計的思想。專家可以幫助規劃方案,領導可以拍板,但無論什么情況下,科技館不是為專家設計,也不是為領導設計。一個科技館建筑再宏偉,布局再科學,如果里面的內容不為孩子歡迎,科技館也就無法實現其價值。當然,這絕對不是否定專家在科技館具體設計中的作用。事實上,科技館的設計離不開專家,但科技館實際上涉及到一個綜合的工程,這就要求專家不僅要有與展項相關的科學知識,還要有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知識,否則,設計出來的展品就可能跟孩子的要求脫節,最終被孩子所否定。科技館失去了孩子,也就喪失了價值。孩子對科技館的展項選擇具有最終發言權。
3.科技館要寓教于樂
這條原理不言而喻。科技館不是學校的課堂,孩子有選擇去與不去的權利。在滿足第一條原理的基礎上,要盡量讓科技館變得“好玩”。科技館“好玩”了,去的孩子越多,科技館實現的價值也就越大。科技館的價值與孩子數量成正比。
讓科技館充滿快樂,是科技館的生命力所在。科技館的設計應該遠離“灌輸”二字。但在現實科技館設計中,“灌輸”二字總像魔影一樣不時浮現。這條原理跟第二條原理相互應。是不是灌輸,由孩子的感受決定的。舉個例子,有個展項叫“長大以后”,內容是:把畫有動物的圓板放到畫有各種環境的大圖板中,放錯了就提示放錯,放對了就播放該動物的介紹。設計創意不錯,想用游戲的方式來打破常規的“灌輸”模式,但遺憾的是,試圖躲開“灌輸”最后卻又回到“灌輸”上,因為將動物知識是以一屏又一屏顯示的方式來向孩子們傳授的,這實際上也是“灌輸”,恐怕沒有孩子會有耐心從頭到尾看完這些。這個展品實際上就沒能真正實現寓教于樂。在科技館,不能有任何的強行灌輸,否則孩子們就要說“不”。
科技館的概念應該超越建筑實體,科技館的活動也并不應該限制在這個實體內。國外科技館常常結合科技館業務組織科技夏令營活動。中國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打破了常規的科技館的概念。有的科技館帶領孩子跨出館門“走進大自然”,在真實的大自然中接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還有的科技館舉辦“走進科普的春天”“沂蒙科普行”等豐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動。所以,如果將科技館的概念跨過混凝土結構的限制進行延伸,實現寓教于樂的方法也就得到無限的拓展。
4.結論
上述三條原理在層次上呈遞進關系,同時相輔相成。(1)保證科技館姓“科”,否則就背離了方向;(2)保證得到孩子的認可與歡迎,沒有孩子的認可,一個科技館無論多么現代化,多么“完美”,都是失敗的,孩子是科技館的上帝;(3)科技館要寓教于樂,對“強行灌輸”說不,只有這樣才會讓孩子更加積極地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