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館設計的現狀如何?在科技館設計之前,我們關注并深入了解世界上廣泛出名、水平較高的的科技館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并對比國內的科技館的發展現狀及趨勢來展開討論。
一、科技館的由來
關于科技館的由來,可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教育家和科學家在教育思想改革中創造出來的,另一種是為適應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而自然產生的。
(一)科學家和教育家在教育思想改革中創新出科技館
從時間上看,最早具備現代意義科技館特點的應算法國巴黎發現宮,它建于1937年。當時法國巴黎承辦了一次萬國博覽會,即現在的世博會。政府為此投資興建了一批建筑,其中包括漂亮的大宮和小宮。博覽會后,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讓佩蘭策劃了一個叫“技術中的藝術”的展覽,并在大宮展出,后不斷改造、擴充,發展成為現在的發現宮形式。
是什么使讓佩蘭產生建發現宮的想法呢?據說,是他與一位英國朋友、也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討論時說,不應把科學活動局限在科學家范圍,應把科學加以普及,讓更多的人了解科學。要設置一些公共場所,在這里通過科學表演向觀眾介紹生活中的科學,體現科學與公眾的關系。他認為,多數公眾對高深的科學原理并不感興趣,也不可能理解,因此只告訴他們應用即可。他還說,發現宮反映的不是高技術,而是讓平民百姓了解最基本的科學。連基本的科學都不懂,怎么可能了解高新技術呢?在此先不討論這種觀點是否準確,但應該承認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道出了科普的一般意義和大眾教育的某些基本特點。
(二)為適應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而自然產生的
談到科技館常使人聯想到自然博物館和工業技術博物館這類科技工業博物館。在科技不發達的時候,人們把自然界本身產生的動、植物的標本、化石等收藏起來,進行陳列和研究。出現了如1753年建成的倫敦大英自然博物館等自然博物館。在科技逐漸發達起來后,特別是歐洲工業革命后,人們把由人設計制造出來的較為復雜的工具、儀器和設備收藏起來,進行陳列。出現了如1820年建成的德國柏林國家技術博物館和1857年建成的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等工業技術博物館。
到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候,人們發現,包括科學家在內的所有人的知識都顯得局限和貧乏,而人們又不可能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再回到學校進行系統學習。而且學校教育也總是落后于時代,學校教育形式比較古板,學生厭倦,有礙創造力的培養。科學的力量取決于大眾對它的理解和掌握。傳統的科技工業博物館難以解決上述問題,所以就自然誕生了這種用趣味性手段表現科學原理和技術應用,特別是能面對廣大普通公眾進行科普教育的場所-現代意義的科技館。如上世紀60年代建成的美國舊金山探索館、加拿大安大略科學中心以及日本東京科技館等。這些館都幾乎沒有象傳統科技工業博物館那樣的收藏品。
(三)現代意義科技館與傳統科技工業博物館的主要區別
簡單地講,現代意義的科技館與傳統科技工業博物館有內容、形式和側重的區別。
在內容上:傳統科技工業博物館的內容主要是自然界本身產生的和歷史遺留下來的標本、文物和仿造的模型,追求系統和連貫;而現代意義科技館的內容則多是由人專門設計制造出來的反映科學原理和技術應用的演示裝置,不強調歷史和系統性,而強調獨立展品的教育和啟發性,幾乎不收藏文物和標本。這是二者內容的最主要區別。
在形式上:傳統科技工業博物館主要是借助文字和圖片介紹靜態物品,只能觀看,不可動手;而現代意義科技館也借助文字圖片,但介紹的多是觀眾可以操作的動態展示裝置,鼓勵動手,更提倡動腦。科技館特別把趣味性作為最重要、最有效的激發觀眾科學興趣的手段。這是二者形式的最主要區別。
二、國外典型科技館簡介
考察發現,較好的科技館主要集中在西歐、北美洲和亞洲發達國家,還有澳大利亞。可見,科技館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解決了溫飽之后的建設,是經濟、科技發達的標志之一,有人說是錦上添花其實也不過分,這只是說出了一個事實。
下面主要以西歐、北美和亞洲發達國家典型科技館為例簡要介紹。
(一)西歐科技館
西歐的法國是現代意義科技館的誕生地。
法國巴黎發現宮建于1937年,常設展廳面積12000平米,年平均觀眾60萬左右,政府每年撥款1500萬歐元,占總運行經費的80%,隸屬教育部。該館的常設展覽幾乎都是基礎科學的內容。發現宮把科學與技術分開,科學內容不經常變化和更新,而技術內容則需不定期更換,專題臨時展覽多為技術內容。該館的特點是表演項目較多。常設展廳內設有10余個表演臺項目,把難以設計成公眾操作和自動演示的展品,進行人工表演,很受觀眾歡迎。此外,該館還開展實驗活動,其對象主要是中小學生。巴黎發現宮是世界上最早的沒有任何收藏品的現代意義科技館。
法國巴黎維萊特科技館是巴黎另一個規模很大的科技館。據說有關部門曾搞過一個民意測驗:什么是文化?得到的回答都是電影、戲劇和雜耍等,幾乎沒人談到科技。并且發現當時很多學生不愿學科學,也不愿從事科技工作,而社會發展需要科技人才。為重新喚起人們對科學的興趣,政府投資興建了巴黎維萊特科技館。該館于1986年建成,常設展廳25000平米,觀眾量每年200萬左右,政府每年撥款1億歐元,占運行經費的80%,董事會經營。其常設展覽按五大主題規劃:宇宙、地球和水、生命挑戰、工業、交流通信。實際展區名稱:聲音、光學、數學、航空航天、能源、基因等。
該館的兒童科學展區是世界上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按3-5和6-12歲兩個年齡段規劃。其內容都是介紹孩子們身邊的、能理解的和感興趣的事物,不僅贏得兒童喜歡,而且知識性也很強。多數展品體量較小,兒童均由家長陪同,展品設計保證兒童始終在家長的視線范圍內。
德國布萊梅大學科學中心是德國最有代表性的現代意義科技館,布萊梅大學是一所文科學校,該大學校長發現文科學生科技知識貧乏,甚至連最基本的科技常識都沒有,應投資興建科普場館,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所以于2000年建成該館。該館常設展廳3000平米,每年50-60萬觀眾,董事會經營,自負盈虧。常設展覽有三個主題:宇宙、地球、人類。展品幾乎都是基礎科學類內容。該館的理念是“進來、驚異、發現”。
至于眾所周知的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館,就其現有的內容和形式看,不應屬于現代意義的科技館,而是傳統的科技工業博物館加入了極少量的動態成分。
比利時佛蘭德省科學中心于2000年建成,常設展廳3000平米,每年20萬觀眾,100多件展品,有科普大蓬車。展覽內容按五大主題直接分區:水、家、光學、車間、力學。該館是比利時最大和最新的一座科技館。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都會科學中心于1997年建成,常設展廳5000平米,每年觀眾20萬,100多件展品。常設展覽分基礎科學、技術、生命、電腦四大主題。
英國到目前為止大于10000平米規模的科技館有4座,3000平米以下規模的科技館約十幾座。
(二)北美洲科技館設計
美國是科技館最發達的國家。
芝加哥科學工業博物館建于1933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技術博物館,面積約六萬平米。展廳陳列大量的火車、艦船、飛機的實物和模型。雖然該館最初是工業技術性質的博物館,但后來加入了大量的互動性較強、參與程度較大的現代意義科技館的內容。比如有不少力學、機械、聲學、生命科學的經典科學展品,也有如基因、克隆、計算機圖形等新技術的內容。可以說,芝加哥科學工業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傳統收藏型科技工業博物館與現代意義科技館的混合體。
舊金山探索館建于1969年,也是世博會場所改造的。它雖然比法國巴黎發現宮晚了30多年,但它目前在世界科技館界的影響遠大于巴黎發現宮,是世界最著名的現代意義科技館。館長奧本海默對動手動腦,主動學習,探索發現的現代教育思想,具有獨到的理解。該館始終致力于研究開發科技館的展品,擅長把抽象的、深奧的科學原理,通俗形象地演示出來。現在世界各國科技館中最精彩的展品,許多來自于探索館。但是該館內的展品和展廳環境并不追求奢華,車間就設在展廳,觀眾可以隨時看到技術人員操作。可以說,探索館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沒有任何收藏的、側重科學原理展示的純現代意義科技館。
硅谷的創新科技館建在舊金山的硅谷,其內容都是介紹微電子、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美國是技術最發達的國家,因此除了有綜合性的科技館,還有不少專業性的技術館。可以說,硅谷創新科技館是比較典型的、側重新技術展示的專業科技館。
美國還有洛杉磯的加州科學中心、西雅圖的太平洋科學中心等很多科技館。總體上美國科技館比歐洲發展快,普遍重視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方面的內容。
加拿大較有代表性的、面積大于10000平米的科技館只有多倫多市的安大略科學中心一座,該館1969年建成,是一座綜合性的科技館,每年有100多萬觀眾。此外,加拿大還有3000平米以下規模的科技館10余座。
(三)亞洲發達國家科技館設計
日本是亞洲科技館事業發展最好的國家。
日本比較大的科技館有東京科技館、名古屋科技館和大坂市科技館,都是科學與技術綜合的科技館。東京科技館于1960年建成,常設展廳8000平米,科學內容的展品多年不更換,專業技術內容的展品不定期更換。名古屋科技館1962年建成,常設展廳8000平米,分生命、理工、天文三個館。大坂市立科技館1989年建成,常設展廳3000平米。設物理、化學、天文等基礎科學展區。
科學未來館的理念是:面向普通公眾進行科普教育,但更是為科學家提供一個了解最新科技動態的場所。因此其定位是前沿科學和尖端技術,基礎科學內容幾乎沒有。展覽分四個主題:地球環境與前沿科學、技術革新與未來、信息技術與社會、生命科學與人類。
最具標志性的展品是懸掛在展廳空中的一個大球,直徑6.5米,安裝一百多萬個發光管,可以模擬陸地、海洋的溫度變化等內容,其數據從美國傳送。另有磁懸浮列車,設計非常符合科技館展品特點。還有太空艙、深海探測船等大型展品。
科學未來館的功能設置很人性化:功能區明確,電動扶梯、步行梯布置在一起,既方便觀眾選擇又便于疏散,廁所餐飲位置醒目;公共活動空間較大,休息的地方有多媒體信息設備。桌椅設計成大中小幾種尺寸,方便不同觀眾;公共標識規范清楚,許多標識設置在地面上,非常容易看到。每層內容一目了然。在樓道拐角處,設有不同方向的清晰標識。盲人通道設計得很周到,符合盲人特點。每上一層樓,首先看到的是醒目的洗手間標識等。
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科技館:
印度政府比較重視科技館建設,較大的省會城市幾乎都建有科技館,但從世界范圍看,其建設水平應該說比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
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等都有比較先進的科技館,但從整體看,還無法與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
亞洲四小龍(臺灣、香港、韓國、新加坡)中,臺灣科技館數量和規模較大(但多屬于傳統科技博物館),其他三個只是有比較大的科技館而已,數量其實并不多。
三、世界科技館的現狀分析
考察一定數量的、不同類型、不同內容側重的國外科技館后,可就其規律性歸納如下:
(一)科技館起步雖晚但發展迅猛
現代意義的科技館是社會教育思想變革的產物,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從各種渠道獲得的關于科技館數量的統計數據雖然很不準確(對歐洲、美國、日本的科技館都有成百到上千的說法。分析下來,這些數字的下限比較符合本文所指的現代意義科技館的概念,而上限則包含了大量的傳統科技工業博物館的成分),但科技館在較短的時間內、在全球的發展初具規模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總體上看,現代意義的科技館,西歐有一定數量,美國相對較多,日本就其國土面積而言,密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此外,在發達國家,科技館已深入人心,參觀科技館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觀眾量較為穩定,常年不斷。相比之下,我國科技館還遠未深入人心,觀眾量很不穩定。我國人口很多,但參觀科技館的比重很小。
(二)科技館理念已經明確,基本以展覽教育為主要功能
國外絕大多數科技館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展覽教育,而且是常設展覽教育,其非正規系統和面對大量各類觀眾的教育理念,與嚴格按年齡段進行正規系統教育的學校形成鮮明對照。在開展展覽教育的同時,各科技館也側重不同地開展其他形式的科普活動,以此作為科技館教育內容的豐富和擴充,但難以構成影響科技館觀眾量和科技館教育特點的主要因素。
考察發現,國外絕大多數科技館的展廳幾乎都不設一般意義的講解員。這首先因為主動講解不符合科技館主動發現、探索學習的現代教育思想,科技館本來就是要脫離教室、課堂、老師、學生這一套循規蹈矩的教育模式,就是要重新追回學生和觀眾對科學和學習的興趣,就是讓觀眾充分感受輕松、自由的科學和學習氛圍。科技館不盲目提倡灌輸式的講解,不是不強調教育,而恰恰是想強調真正的科技館現代教育,即強調普通大眾對科學的感性認識和自學能力的重要性。實踐證明絕大多數零散觀眾根本不能持續服從講解員指揮,而且對展廳眾多的展品而言也根本無法實行普遍長時間的講解。
(三)國外科技館的展品質量普遍較高
國外科技館的展品,不論美觀與否和教育效果如何,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堅固耐用,展品完好率很高。國外有些科技館如加拿大安大略科學中心和美國探索館,有很多展品已連續運行了三四十年,但仍無明顯破損。而我國科技館的最大差距之一,就是展品破舊、損壞迅速,嚴重影響了科技館的形象和可持續發展。這與我國工業水平低、產品質量普遍較差有直接關系,但也有科技館本身的因素。
(四)不同規模的科技館對展覽內容和環境形式重視程度不同
考察發現,國外許多3000平米以下規模的小型科技館,多未重視所謂的環境形式設計。或許由于展廳面積小,要最大限度地把空間用于能使觀眾駐足、易于操作和受歡迎的展品上。而一些近年新建的面積大于10000平米的科技館,或許由于有充足的空間安置展品,需對眾多展品進行規劃、分區和營造氛圍,因此較多地進行了圍繞展品的環境形式設計,如日本科學未來館和法國巴黎維萊特科技館。
四、世界科技館的發展趨勢
從科技館的由來、發達國家典型科技館的現狀,可以初步看出如下趨勢:
(一)發達國家科技館的規模和布局趨于穩定,而我國正處于科技館大發展階段
美國和日本大致在上世紀60-80年代,歐洲在上世紀80年代-上世紀末,多數的大中型城市,已經建成現代意義的科技館,或者在原有科技工業博物館中融入了一定比重的現代意義科技館的內容和形式。近年雖然仍有新的科技館建設,但已沒有象上世紀60年代-上世紀末那樣高速和大規模建設的跡象。而我國真正的現代意義科技館,正處于大發展階段。
(二)科技館將繼續把常設展覽教育作為主要功能,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其他科普活動
常設展覽配以若干精彩、短小的人工表演項目,將繼續是科技館最有生命力的主要教育形式和主要功能。科技館將努力保證常設展覽和表演項目的質量和水平,在選擇和確定科技館常設展覽和表演項目時,將重點考慮多數觀眾能從中獲得多少知識,受到多少啟發,能否喚起對科學的興趣和愛好等。不論是科學還是技術,也不論是一般技術還是高新技術,符合這些基本要求和能達到上述目的的才是科技館的理想內容。
對大中型科技館,為了豐富科技館的活動內容,活躍科技館氣氛,更好地宣傳科技館,增加知名度,在財政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利用各種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如免費的科普報告會、短期專題科普展覽等。直接參與此類活動的觀眾或許有限,但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吸引媒體宣傳報道科技館,使更多的人了解科技館,進而喜歡科技館,這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科技館的潛在觀眾群。而對小型科技館而言,在運行經費難以保證的情況下,則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三)傳統科技工業博物館有融入現代意義科技館因素的趨勢
現代意義科技館誕生之后,其符合現代大眾教育思想的趣味性教育形式受到了公眾的極大歡迎和社會的普遍認可,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世界上一些歷史悠久的科技工業博物館,如美國芝加哥科學工業博物館、德國柏林的技術博物館、日本東京的科學博物館和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等,都開始接受和引入現代意義科技館的理念和展教方法,而且融入的一些新內容和表現形式已很快成為這些館最受歡迎的部分。
可見,傳統科技工業博物館在展教方法上已開始向現代意義科技館學習。同理,如果把傳統科技工業博物館的內容,運用一些技術手段,變成動態的展品,也完全可以作為現代意義科技館的優秀展品。
(四)綜合性科技館與專業科技館的差別仍很大
一般而言,一個國家和地區在沒有科技館之前,政府常首先投資建設公益性的綜合性科技館,并重視科普效果,而很少投資對象和內容局限的專業科技館。發達國家綜合性科技館的布局已基本完成,而我國正處于興建綜合性科技館的階段。
推薦閱讀:科技館設計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