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館設計的發展思路有哪些?科技在日新月異的發展,科技館作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科技發展的產物,在其發展歷程中,不僅足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窗口,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科技等綜合國力的標志,在科技知識推廣與普及中,科技館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什么要轉變科技館展覽設計思路
20世紀80年代,我國第一批科技館建成開放。到2000年底,全國以科技館為名的場館有300余座,但其中只有11座是以科普展教為主要功能,其他大多是辦公樓、招待所、會堂。
同年底,中國科協召開首次全國科技館工作會議,明確指出科技館不是“多功能綜合性的科技活動場所”,而是“以科普展教為主要功能的科普場館”,并公布中國科協系統《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要求各地按照這一標準建設和改造科技館。2007年,由建設部和中國科協編制的《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建標101—2007)由建設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頒布。這一標準堅持了中國科協《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的核心內容與標準,并更加具體化、專業化。
破除“以展品為中心”的展覽設計模式(推薦閱讀:科技館設計在生活中的作用)
如上所述,不論是為觀眾營造從實踐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情境,還是為了啟迪觀眾的科學意識和科學觀念,抑或是表現展覽的主題思想,都需要明確展覽的教育目的和最想讓觀眾理解的核心思想,都需要構建展示內容之間、展品之間及其與輔助展示手段之間的邏輯關系(故事線),而這顯然是“以展品為中心”設計模式的展品羅列所無法實現的。
一個缺乏主題思想、只有學科范圍規定的展覽,沒有哪一件展品是不可缺少的,也沒有哪一件在學科范圍之內的展品是不可以放置其中的。這樣的展覽,甲方(科技館)不會為表現特定主題、特定內容的需要而規定特定的展品,因而缺乏“舍我其誰”的展品創新需求;同時乙方(展覽展品公司)也不會冒著創新失敗的風險在甲方規定的展品目錄之外去主動研發新展品,沒有內在的展品創新動力。因此,科技館設計規范“以展品為中心”的設計模式雖然在表面上強調了展品的作用,但事實上卻阻礙了展品的創新。
為此,科技館的發展思路一定以時代的發展技術與人民群眾的大腦相結合,推出合適的展品、優秀的體驗。不要盲目的為了跟風而建設,要有創新的動力、舍我其誰的需要去做好科技館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