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館文化教育內容面臨哪些的挑戰?近幾年科技館設計行業如火如荼的進行中,許多科技館存在擺設、雷同、無意義的問題,科技館設計創新不夠的問題已經十分突出。江蘇華辰小編將針對怎樣才能使科技館文化教育內容常辦常新,豐富多彩,讓更多的社會公眾走進科技館接受科普文化教育的問題來進行探討。
一、科技館教育內容的設施與科技館的受眾面不適應
科技館文化教育是科技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普及活動的基礎形式之一,是社會公眾獲取科技知識、激發科技興趣的主渠道。它對于促進科技人才的成長,對于促進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對于促進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對于促進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進步,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目前,綜合性科技館在內容設置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少”和“窄”。所謂“少”,就是在內容的量上不夠多,所謂“窄”就是涉及的知識領域有限,許多應該介紹給公眾的內容還從來沒有向公眾介紹過。這就與社會公眾的廣泛需求形成了比較突出的矛盾。綜合性科技館受眾面最大的特點是“多”和“寬”。我們可以分析一下科技館的受眾面。科技館做為一種非正規的科技文化教育,是院校正規文化教育在社會的延伸。綜合性科技館的受眾對象應該是社會廣大公眾,科技館的這種觀眾群定位應該予以明確,不容置疑。因為科技文化知識包羅萬象,內涵博大精深,沒有哪一個人能夠通覽全部的科技文化知識,也沒有哪一個人能夠把某一領域的科技文化知識做到全部知曉。
解決的思路應著重考慮兩個方面:
1.國家應該建設更多的專業科技館,盡量少建綜合性科技館;
2.現有的綜合性科技館文化在內容設置時應充分考慮廣大社會公眾共同的需求,選擇更多具有共性的人們共同的內容,以使更多的公眾受益。
二、科技館文化教育內容與社會實際結合不緊密
科技館文化教育內容有沒有生命力,關鍵看是否受公眾歡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既然是科技館,就負有科技文化教育的責任。其教育內容應該有相應的知識含量,而這些知識又應該是社會公眾敢興趣的。但是目前的科技館,往往是就知識談知識,就展品談展品,與社會實際聯系不緊,結合不密,不僅難以體現中國特色,而且也難以使公眾產生深刻印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眾科學文化興趣的產生。這種文化教育內容與社會實效的脫節問題重點表現在兩個方面。
1、與現實的工作生活實際脫節
現有的科技館文化教育內容,基本上是通過常設展覽和臨時展覽以及特效電影幾個渠道實現的。這些渠道所反映的內容,與現實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人們在工作與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很難在科技館里找到現成答案,或者說根本找不到答案。
例如喝酒問題,中國人尤其是北方人有喝烈酒的習慣,因為喝酒給社會給家庭給個人帶來的悲劇可以說數不勝數。誰都知道酒喝多了難受,卻又要喝下去,這是一種特殊的酒文化。但是這種酒文化中缺少科技的含量。目前多數人并不了解酒喝多了對社會、對家庭、對身體到底有多大危害,沒有哪種文化教育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十分清楚的回答。科技館完全有責任也有能力在這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但是缺沒有人能動這個方面的腦筋。現在中國的酒廠是越來越多,產量越來越大,制裁酒后駕車和工作的措施也越來越嚴,卻單單從科學文化角度宣傳如何飲酒的教育寥若晨星。如果能在科技館內辦成一個科學飲酒的展區,系統闡述飲酒過量的危害,想必會受到社會的關注和歡迎,肯定是功德無量的事。
2、與傳統民族文化藝術脫節。
在中國歷史上,古人十分聰明,創造了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和科學技術。這些文化、科技與現代的科技有著歷史的源緣和傳承的聯系。但是,當今的科技館文化教育內容在反映現代科技內容時,卻往往忽略了這種傳承和聯系,忽略了人文精神對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科技館文化教育內容應當在反映科學知識的同時,注重與社會生活實際的緊密結合,注重人文理念對科技發展的重要作用。注重與中國優秀傳統和人文精神的結合。
3、科技館文化教育內容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不同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日新月異。一些重大科技成果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更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推動了社會不斷的進步。但是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絕大部分最新或比較新的科技成果難以轉換成科技館文化教育的內容,不能在有效的時間內從科技館這個渠道傳達到公眾之中。
如今科技館內展示的內容,大部分屬于人們已經熟悉的知識或科技成果,而那些高精尖的當代新科技成果,很難在短期時間內轉變成科技館文化的展教內容,有不少已經形成很大的時間差,在較長的時間內進不了科技館。這既反映了科技館業界在科技館文化內容建設上的遲鈍,也反映了科技館展示行業在設計制造水平上的落后。
筆者并沒有想把所有的科技新成果都放到科技館里來,這根本無法做到。但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的科技成果,在國家沒有保密限制的條件下,應盡快成為科技館文化的展教內容,這恐怕是無可厚非的。
要想把這件事情做好,江蘇華辰小編認為應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動員專家。要把高深的科技知識變成通俗易懂的科普文化常識,然后再進一步轉化為工業設計,從而變成科普文化展品。
二是暢通渠道。要動員更多的專家投入科普文化教育工作,讓他們提出應該進入科技館的科技文化教育內容,而不要總是由科技館的人來決定教育內容,這對保證科技館的教育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總之,在當前科技館建設的大好形勢下,業界應該充分考慮教育內容設置的科學性問題,只有不斷改進教育內容,才能不斷增強教育效果,提升科技館服務質量,從而使科技館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的重要教育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