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如何建設?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及風尚體現的重要一環,也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在于打造出令全體師生信服,以期陶冶學生情操,構建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江蘇華辰小編就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方法及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談點看法。
一、校園文化建設有哪些必要性?
一是由社會環境及校園性質所決議。當今社會紛繁復雜,存在不少消極因素和腐敗現象。社會文明也是絢麗多姿、雅俗并存,包含很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負面文明。盡管各級政府采取了很多辦法,但是在短期內優化社會大環境是不可能的。而校園不但是學習文明知識的場合,更主要的是育人的陣地,它擔負著培養一代“四有”新人的前史重擔,因此校園文明不容許凌亂紛呈。這就請求咱們依據辦學意圖和培養目標優化校園文明,發明一個優秀的育人小環境,以抵制社會負面文明的沖擊,并對社會大環境施加積極影響。
二是由教學目標及環境的育人作用所決定。在校園接受教學的青少年學生,生理、心思尚未老練,可塑性大,模仿性強,辨析能力差,很簡單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沒有杰出的教學環境,簡單將學生引向岔路。作為育人陣地的校園理應發明一種合適學生健康成長的外部環境。
三是由校園辦學水平的現狀所決議。自從提出教學優先開展的戰略方針后,各級政府加大了對教學的投入,校園的辦學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依然存在著較大距離。也有的校園只重視物質文明的建造而忽略精力文明的建造;只重視學生智力要素的培養而忽略非智力要素的開發;只重視思維認識的灌注和品德行為的強化而忽略間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維和某些質量是不能靠單純的常識教授來養成的,要憑借品德環境長時間的細膩的熏陶,只要在這種環境下培養起來的質量構造才具有穩定性,才干飽嘗住外界環境的影響。這也請求咱們加強校園文明的建造。
四是由教學“三個面向”指導思維及教學改革趨勢所決議。教學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基礎教學要全部遵循黨的教學方針,全部提高教學質量,最急迫的使命就是要轉向素質教學。由“應試教學”轉向素質教學是建造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學的一個根本問題,是當前教學改革和開展的必定走向。素質教學的內容包括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要重視德智體美勞全部開展,要讓學生主動開展,這相同請求咱們加強校園文明的建造。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和方法
校園文化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這里主要談談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課余文化、輿論文化、人際關系等幾個方面的問題。
1.加強物質文化建設,美化校園環境。
物質文化是一種直觀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現出師生所處的文化氛圍,有較強的直觀性,如校園布局、建筑裝飾、教學設施、環境衛生等。物質文化的建設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學校的辦學水平。因此,校園文化建設應從以創建優美校園為主要內容的物質文化入手。
2.加強制度文化建設,強化管理機制。
制度是校園文化建設初級階段的產物,是為了達到無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種有意識手段,是為了保障學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來強化,而后用情境來內化。俗話說:“不依規矩,無以成方圓”。學校應遵循教育規律,依據教育方針和教育法規,圍繞培養“四有”新人這個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過程中,應充分發揚民主,經過師生充分醞釀和討論,最后才以條文的形式定下來。學校的規章制度要體現三個特點:一是全。規章制度應該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學管理制度、總務管理制度、內部體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細。內容具體明確,操作性強;三是嚴。紀律嚴明,賞罰分明。
為了使廣大師生了解和掌握各項規章制度,可按適用范圍將教職工管理制度及學生管理制度分訂成冊,用知識競賽或考試的辦法,督促學生學習掌握制度的內容,使大家明白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違反了規定要受到什么處罰,合符條件將得到什么獎勵,從而形成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環境。
為了保證制度的貫徹落實,有必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管理網絡。如對學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以黨支部書記掛帥,主管校長負責,工會主席、德育處主任、團委書記、年級級長、政治科科長參加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實行“四線”管理。即:“黨支部棗工會棗團委”一條線,主管師生政治學習,組織師生開展各項政治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主管校長棗德育處主任椖曇都凍班主任”一條線,主要負責師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貫徹落實師德規范和《行為規范》;“校團委、學生會、少先隊大隊部棗團支部、班委會、少先隊中隊棗各班值日生”一條線,負責日常行為規范的自查自糾工作;“校長室、德育處棗公安局、派出所棗學生家長”一條線,主要負責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德育工作的管理網絡才能保證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實。要強調的是這種管理網絡的建設必須立足于職責,從樹立事業心和責任感入手,分工明確,職責分明,考核到位。
3.加強課余文化建設,豐富校園生活。
校園文化的載體主要是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如果課業和正規活動擠占時間太多,學生就會感到校園生活單調泛味,并可能形成熱衷于某些有害活動的潛流。因此,學校應適度地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4.加強輿論文化建設,形成優良校風。
集體是一個熔爐,能把生鐵煉成鋼,也可能是個染缸,給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響。學生在集體中,思想行為容易受到集體輿論的制約和同化,心理學上稱之為“從眾心理”。因此,學校要重視輿論文化的建設,真正做到“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要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強政治思想學習,注重養成教育。通過校會、晨會、級會、班會,組織學生認真學習政治文件、法規制度、道德修養等文章,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其次,要加強“愛校”教育,培養母校意識。向學生講述學校光輝的歷史,成立校史展覽室,設計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統一校服,提高學校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學生自然生發出強烈的榮譽感、自豪感、熱愛母校的情感,從而產生凝聚力,形成學校精神。
第三、確定共同的奮斗目標。學校根據社會發展趨勢及自己的實際情況、辦學特點,提出校訓和奮斗目標。各班相應地制定班級奮斗目標,直至幫助學校制定個人奮斗目標。并開展“爭先創優”活動,爭先進個人、先進集體、先進學校,創優秀品質、優異成績、優美環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學、趕、幫的熱潮。
第四、強化學校“三風”建設。學校“三風”即領導的作風、教師的教風、學生的學風。首先,領導作風是關鍵,學校領導要加強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以及執行各項規章制度中發揮好帶頭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師在學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師從精神風貌、道德修養、工作作風、學識水平到儀表風度、言談舉止、生活起居都應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這樣,教師有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學生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勤奮攻讀,立志成才,整個校園充滿一種濃厚的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第五、開展各種有益的健康的活動。如學雷鋒活動、演講比賽、創建活動等,以培養正確的輿論。
第六、清除校園文化垃圾,凈化校園空氣。禁止傳閱不健康的書報雜志,禁止學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課桌、書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圖畫及語言文字,消除消極文化的影響。
第七、針對傾向性問題或熱點文化,舉辦專題講座、主題班會、辨論會,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觀點,引導正確輿論。
第八、抓好宣傳陣地。充分發揮廣播室、黑板報、閱報欄、宣傳櫥窗、圖書閱覽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張旗鼓地表揚好人好事,同時批評錯誤的思想行為,抑制歪風邪氣,樹立正確輿論。通過以上種種辦法,使整個學校到處充滿著正確的輿論氣氛,從而促進優良校風的形成。
5.創造和諧人際關系,優化人際環境。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際關系是一種高級形式的校園文化。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可以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促進學生奮發向上,健康成長,還可以形成良好的集體意識。良好的集體意識是一種向上的群體規范,是對學生思想品德的一種無形的巨大的力量。
人際關系被稱為人世間最復雜的關系,學校也不例外。從橫向看,有領導集體的人際關系,教師集體的人際關系和學生集體的人際關系;從縱向看,有領導和教師、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領導集體的人際關系直接影響教師間的人際關系,教師間的人際關系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本文僅對學生健康成長產生直接影響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談點看法。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既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又是行為主體,是校園文化的參與者和組織者。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既可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及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掌握多種技能,樹立熱愛勞動的觀念,還可以磨煉學生意志,提高學生組織管理能力,為以后走向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最后,既然要使學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活躍灌注外,還必須充沛發掘和使用學校文化的耳濡目染效果,高度重視學校文化建設。學校文化對學生的影響雖不是立竿見影的,但卻是安穩漸進的,要信任,優化的學校文化必然會結出人才老練之果。
相關閱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建設